走近“寒地龙药”系列报道之五
“宁得五加一把,不要金玉满车”,凭借安神补脑之奇效刺五加曾被中国古典医书奉为仙草。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中药材市场,因道地性强、品质好、药效高,地域特色突出,黑龙江省的刺五加在国内市场享有盛誉,其市场占有率高达80%以上,占有绝对优势地位。
刺五加 何以成为“寒地龙药”之首
近年来,黑龙江省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省农业农村厅将其列为优势品种,重点扶持、优先发展,努力将刺五加打造成为黑龙江省“寒地龙药”品牌的当家品种、金字招牌。
短短三年时间,刺五加产业乘势而上,全省刺五加种植面积由20万亩发展到152万亩。围绕刺五加精深加工也纷纷提质、增效、扩产。目前,全省刺五加种植面积、蕴藏量、新品研发等13项指标位均居全国第一位。
刺五加已经成为黑龙江省“寒地龙药”之首。
方林局公司:山上建基地,山下建工厂
2023年春季,龙江森工集团方正林业局有限公司(下称方林局公司)刺五加仿野生栽植面积又增加了2.3万亩,短短三年时间,该公司仿野生刺五加栽植面积扩展到了10.3万亩,“刺五加上山计划”取得了决定性成果。
该公司森林经营管理部部长周乃军乐观地表示,按照这个进度,2025年底即可实现16万亩刺五加的栽植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方林局公司栽植的刺五加,其种子和种苗都是该公司自行繁育的,其年繁育能力达到2000万株。
“山上建基地,山下建工厂”是方林局公司刺五加产业发展规划和实现目标。
2021年开始,方林局公司抓住黑龙江省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契机,因地制宜选定品种,制定产业发展规划,规划一期(到2025年)实现刺五加栽植16万亩,三期(到2035年)实现50万亩。
7月16日,星火林场刺五加种植户田军跟往常一样在自己承包的林下忙碌着。
三年前的幼苗如今已经长到60厘米高,按照栽培标准,田军的刺五加每亩栽植超过320株,成活率达到95%以上,由于伺弄精心,有的已经提前“挂花”。
“这300亩刺五加就是他的责任田!”场长满立文介绍,从2020年开始,星火林场规划了1.8万亩刺五加,有31户职工参与经营管护,是方林局公司刺五加种植大场。
他说,仿野生栽植的刺五加不需要施用农药化肥,林地和苗木也都由公司统一免费提供,职工只需出人工栽植和后期管护,公司根据职工栽植面积每年给予一定额度的抚育补贴。
刺五加成熟期一般在5年左右,成熟变现后,根据公司与种植户签订的合同,双方按“二八分成”,公司取二,种植户得八。
由于扶持到位,责、权、利明晰,林区职工林下栽植刺五加的热情高涨。
目前,方正林业局有限公司所属18个林场10.3万亩刺五加长势喜人,平均亩株数可达300株以上,总株数达到0.3亿株,其成活率达到了95%以上。
方林森林经营有限公司支部书记、执行董事关健说:“这10.3万亩刺五加,就是我们这些种植户的绿色银行,这绿油油刺五加林,就像一个定期大存单,再过两年便可采收变现,效益十分可观。”
如何保证资源不浪费,好药卖好价?方林局公司提早谋划,在省农业农村厅和龙江森工集团支持下,利用闲置厂房改造扩建了“龙江森工中药产业加工园区”,并成立了方林药业有限公司作为园区加工经营主体,在中药材精深加工上发力。
目前,总投资8000万元的中药加工园区已经初步建成并试生产,年可加工中药材1.5万吨,年可实现产值1.2亿元。方林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庆峰说,全部达产后,龙江森工中药加工园区将是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地产中药材加工企业。
刺五加大面积栽植拉动了当地中药材加工和销售;加工和销售又进一步促进了刺五加种植。龙江森工集团农林产业部副部长赵桂安说,目前,方林局公司刺五加产业已经从一粒种子开始,形成种苗上山、药材下山;山上建基地、山下建工厂产业格局,中药材加工园区也正在从中药材提取、饮片、干品等初级产品向原方制剂、配方颗粒、中成药、药食同源产品上发力,实现资源端、加工端、销售端全产业链贯通。
“新青速度”:三年发展刺五加25万亩
伊春森工集团新青林业局有限公司(下称新青局公司)中药材产业目标是种植面积100万亩以上,以刺五加为主。
林地是绝大多数药用植物的自然繁衍地,且不与粮争地,契合国家关于耕地“非粮化”的要求。总经理高德介绍,新青局公司有林地面积25.25万公顷,森林覆被率87.14%,野生药材资源丰富。
在大量调研基础上,新青局公司确定刺五加为林下种植主要品种。公司计划五年投资4亿元,种植以刺五加为主的中药材100万亩,将新青局公司打造成为伊春北部最大的刺五加种植基地。
经过三年的努力,目前,新青局公司已经在林下栽植刺五加25.7万亩,成为目前全省面积最大的人工栽培刺五加基地。
在新青局公司,刺五加育苗已经实现了工厂化,使用轻基质育苗技术的5条一体化轻基质网袋容器生产线,将现代生物、环境调控、施肥灌溉、信息管理等技术手段贯穿育苗生产全过程,实现了刺五加种苗繁育工厂化高效生产模式,使用轻基质技术繁育的刺五加苗,上山移栽成活率达到了100%。
新青局公司副总经理刘宝财介绍,今年,该公司新建育苗大棚22栋,占地面积34192平方米。此外,还在三个林场分公司建设刺五加种子园1000亩。
水源林场分公司栽植了2.6万亩刺五加,是新青公司栽种刺五加面积最大的林场分公司。
经理颜峰告诉记者,2021年刚栽植时成活率很低,跟踪观察发现,本来已经干枯的茎秆一年后又从根部冒出了新芽,颜峰大喜过望。
刘宝财介绍,刺五加是一个生命力极强的植物,它有“串根”的特性,耐旱耐寒抗造皮实,非常适合仿野生栽植。刺五加浑身上下都是宝,根、茎、叶、花、果皆可入药,叶可食用,可做茶饮,是药食同源的典型代表。
刺五加茶,是新青局公司刺五加精深加工的首推品类。
2023年初,新青局公司与福建省一家茶叶科学研究所合作,共同研发茶饮新品种。
今年5月,新青局公司建立了生态茶文化园,建设生产车间和饮茶体验馆,引进了集萎凋、烘干、发酵、碳焙、包装于一体的制茶生产线,聘请武夷山制茶大师采用大红袍制茶工艺研究制作森林生态茶饮,年产刺五加红茶等高端保健茶系列产品1.5万公斤。
今年哈洽会上,新青局公司“新松林”牌系列生态茶颇受欢迎。
东方红局公司:打造200万亩“仿野生”刺五加基地
“坐在家里就掌握基地的风速、温度、湿度、甚至土壤的PH值。”说着,种苗繁育基地主任王永成在手机上轻触屏幕,自动浇灌系统绽放出朵朵水花。
东方红局公司野生刺五加面积堪称全国之最。全公司632万亩的施业区面积,有150万亩野生刺五加。公司的目标是,经过人工培育和人促更新,将东方红局公司刺五加面积增加到200万亩。
东方红局公司副总经理张伟介绍,公司是按照栽树的标准和流程栽植刺五加,对照栽植技术规程,每亩林下刺五加株数不少于110株,不足110株的全部补齐,完全达到仿野生栽植。目前,已经完成人工栽培刺五加3.35万亩,人促更新4万亩,野生刺五加资源保护24万亩。
东方红局公司位于黑龙江省东部乌苏里江畔的完达山林区,施业区总面积42万公顷,森林覆被率83%,野生刺五加资源丰富。
自2019年开始,公司借助省委、省政府发展中药材产业的契机,在省农业农村厅的大力支持下,着力推进刺五加产业发展。
2022年初,东方红局公司制定了百万亩刺五加培育“双五年”规划,到2031年,刺五加累计育苗达到7000万株,实现培育面积200万亩。
张伟介绍,东方红局公司42万公顷中的绝大部分林地区位环境优势明显,均可以进行仿野生栽植。据初步调查,施业区野生刺五加资源分布近150万亩,蕴藏量4万吨左右。野生刺五加秆年产量700吨~1000吨。种子采收量平均每年1吨~2吨,刺五加嫩叶采收量平均每年5吨左右。刺五加蕴藏总价值4.6亿元。
黑龙江省刺五加资源富集,具备打造500亿级中药材单品优势
今年5月,乌苏里江药业在东方红局公司茶厂投产,首批25吨刺五加茶新茶上市。
“别家的茶喝了兴奋提神,我家的茶喝了助眠安神。”乌苏里江药业董事长王树贵乐观地表示,刺五加茶因其特殊的功效和仿野生特性深受市场追捧。
目前,市场上以刺五加为主要原料的药食同源的产品不仅仅是刺五加茶,围绕刺五加根茎叶花果开发生产的中西药品、新药、特药上千种,涉及刺五加的保健品、食品、饮品等领域近年也有长足发展。
省农业农村厅中药材产业发展处处长修国辉介绍,黑龙江省有多个从事刺五加研发的科研团队和科技创新平台,为刺五加全产业链开发提供技术支撑。比如,东北林业大学专家针对刺五加和五味子自然繁育效率低、周期长等问题,基于体胚诱导、发状根培养建立创新繁育技术体系,突破工程化规模化产业化技术瓶颈,极大地降低了繁育周期。
“黑龙江省有野生中药材1500余种,蕴藏量135万吨,载入药典的药材168种。其中,刺五加总蕴藏量达28万吨,占全国市场的80%以上,占有绝对优势地位”。修国辉说,黑龙江省刺五加产业发展具有多个明显优势。首先,产业扶持力度大,各地发展刺五加产业的热情高涨;其次,野生蕴藏量大,资源得天独厚;第三,刺五加生长在山坡林中和路旁,不会破坏森林原有的生态环境,同时,刺五加符合农业规范GAP产品要求。
“刺五加适合在稀疏林下、坡地生长,不存在药粮争地矛盾,这为本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以药调结构,能做到种植增收,加工产业增效的目标。”修国辉说,黑龙江省现有刺五加的种植面积152万亩,是我们省纯粹的道地药材,当属黑龙江省寒地龙药之首位。利用好现有林地空间开展刺五加规模化培育,能为产业发展提供巨大生产空间,既是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也符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王兆成表示,近年来,黑龙江省把刺五加当做立省产业,作为中药材的首位经济、首要任务和首推旗舰品种突出出来。举全省之力,集合各类要素资源,把黑龙江刺五加打造成为全国最大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基地,打造成为500亿级产业。
来自农业农村厅最新消息称,目前,黑龙江省刺五加品质、野生蕴藏量、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市场占有率、产品种类、生产企业数量、原料加工量、专利数量、药品批准文号、科研项目以及成果、新产品申报量等13项指标均居于全国第一位。(记者 崔立东)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