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贵阳市将农村“五治”作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重要抓手,持续推动村容村貌全面提升、陈规陋习有效遏制,农村遍吹文明乡风。
紧盯“四篇文章”精准治房
贵阳市围绕存量房、新建房、闲置房、危房“四类”房,做好“清、建、管、用”四篇文章,打造具有特色、风貌协调、环境舒适、现代宜居的农村住房。全面清,建立“一房一档”,按照农村危房、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确权登记分类摸清底数,今年完成农房确权登记27983宗。集中建,按“多规合一”修编实用性村庄规划,合理布局农房集中建设区,引导村民集中建设居住;宜居农房整治提升已开工6718户、完工4308户,乡村农房风貌持续改善;培训农村建筑工匠1072人,提升农村建房水平。严格管,制定《贵阳市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管理条例》,现已通过贵阳市人大一审;将农村宅基地批准书、规划许可证审批权限下放委托到乡镇,建立“一站式”审批管理服务窗口,提高审批管理和过程监管能力。盘活用,通过开展交易平台流转、包装开发利用等多种方式,盘活农村闲置住宅1000栋已全部开工、完工423栋,持续形成了企业搭建平台型“622+1”(社会投资方占60%、农户占20%、平台公司占20%,其中平台公司收入的10%归村集体)、合作社组织经营型“811+N”等盘活模式(由合作社每月返还民宿主总收入的80%,10%作为对每家民宿考评收益,10%作为合作社的日常经营管理费用,合作社每年从经营管理费中提取2%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土房子”摇身变成“金屋子”,“光坝子”变成“美院子”,乡村特色风貌进一步提升,老百姓的环境获得感不断在增强。
【资料图】
紧盯“三水同治”精准治水
贵阳市坚持饮水、生活污水、黑臭水体“三水同治”,实现农村“安全饮水保障”及“生活污水、农村黑臭水体”有效治理,将水管起来、净起来、活起来。保障农村饮用水,围绕“水源、水量、水质、水价”四个关键,按照“建大、并中、减小”思路,优化农村供水工程布局,持续开展农村饮水工程维修管护工作,现已启动农村供水保障工程14个,全力保障农村群众饮水安全稳定。治理农村生活污水,以资源化利用为主,以整村推进的思路制定“一村一策”,按照居住相对集中区域利用污水处理设施或接入城镇污水管网、相对分散区域建立分散式处理设施严格管控,现已启动91个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16个乡镇污水处理设施提升工程,持续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维护工作,一体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黑臭水体动态清零,全面排查农村黑臭水体,采取控源截污、内源治理、清淤疏浚、生态修复、水体净化等措施综合治理,现已对摸排黑臭水体治理12条开展治理工作,已开工9条,其余3条已制定方案,今年内消除,实现动态清零。河畅水清、岸绿景美,“治水”效果逐步显现。
紧盯“干湿分类”精准治垃圾
以“干湿分类”为重点,紧盯分、投、收、运、处“五个环节”,突出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推进农村垃圾治理。第一环节,家庭“干湿”分类。发动群众在家中做好第一次“干湿分类”,发放家用“干湿”分类垃圾桶8.7万个,印发宣传材料150.9万册,引导农户湿垃圾不出户,做好源头减量。第二环节,群众投放干垃圾。因地制宜设置干垃圾投放点,引导群众将干垃圾投放至集中收集点。第三环节,村集中分类和收运。由村保洁员(分拣员)在村集中收集点进行第二次分类和收运,确保湿垃圾不出村,新建改善提升村寨收集收运点400个,已开工357个、完工323个。第四环节,第三次分类和初次处理。67个乡镇依托垃圾转运站设置的压缩设备,对分拣人员进行第三次分类和初次处理后的其他垃圾,压缩处理。第五环节,做好终端处理。统筹调度及时处理农村外运其他垃圾全部进入终端处置。同时,启动2个农村有机垃圾协同处置试点项目,总体形象进度83.5%。全市农村外运垃圾平均减量77.3%,农村卫生环境大幅改善。
紧盯“三个同治”精准治厕
坚持系统思维,统筹推进治厕治水同治、室内室外厕所同治、公厕私厕同治“三个同治”,有效解决“小厕所、大民生”问题。治厕治水同治,启动贵州首个省级“厕所革命”研学基地建设,积极探索贵州省改厕3.0模式,以无动力集中(联户)处理模式、土壤渗滤单户消纳模式为重点,因地制宜、统筹推进厕所粪污及生活污水共同治理。室内厕和室外厕同治,针对新建农房严格落实带图审批制度,要求厕所建在室内;在充分尊重农户意愿的前提下,将“入室”作为改厕申请的前置条件,引导农户建新厕拆除旧旱厕或改变房屋用途。公厕私厕同治,建立“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的公厕管理机制,实现农村公厕统一管理。针对私厕,持续开展改厕“提质年”大比武,推进户厕提质工作。今年,新改建农村户厕6329户,已开工5506户、完工3399户,开展首厕示范培训160次,培训基层干部、技术人员3000余人,持续提升改厕质量水平;全面探索了户厕后期管护模式,确保一县一试点,现已形成了息烽县“12345”、花溪“村寨管家”、清镇市“站+点+区”、观山湖“连心卡”等管护模式,推动公厕私厕全生命周期有效运行。有效解决“小厕所、大民生”问题。
紧盯“三个重点”精准治风
围绕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不办“三个重点”,依托“两书一约一会两榜”平台,全面推进移风易俗。强指导,已出台红白理事会常态化运行指导意见、村级红白理事会评选工作方案、红白理事会运行情况评估标准3个指导性文件。建立积分制、红黑榜、媒体曝光、监督举报问责等激励约束制度,及时曝光和处置违规滥办酒席情况。强引领,制定婚丧事“3、5、15”政策倡导标准,婚事1天办结4736起、丧事3天办结10876起、劝阻办理其他271起;婚事(单方)丧事办理桌数不超过15桌、50元礼金(零礼金)持续深入人心。抓关键少数,组织党员、干部带头落实移风易俗的规定,党员干部带头签订承诺书,凡是违规操办的一律采取媒体曝光。强服务,搭建“1+10”婚事新办平台,举办集体婚礼、婚事新办主题实践活动和群众文化活动,不断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降低办席成本和治丧成本,将每桌办席成本控制120-480元之间,深入推进普惠性治丧改革;推进生态公墓,规划“一村一公墓”,引导集中公墓安葬和节地生态安葬,46个新建和提质改造农村公墓项目已全面启动;源头治理“大坟头”,严控石刻场所,现已关停石刻场所74个,不断规范生产坟石规格。强共治,线上线下开展“七进”宣传,让“五治”工作入脑入心,切实提高群众思想认识,引导群众参与;常态化开展信息线索互通和部门联动机制,加强对红白理事会考评管理,对民间执事人员进行登记管理,对酒店、农家乐、殡仪馆等重点场所告知管理,汇聚各方力量共商共治参与农村治风。文明理念逐步深入人心、蔚然成风。
随着农村“五治”工作深入开展,治房治出“院落美”、治水治出“生态美”、治垃圾治出“环境美”、治厕治出“生活美”、治风治出“精神美”,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大增强。如今,黔中腹地的村寨小路净,庭院绿,空气新,河水清,文明之花处处开。
下一步,贵阳贵安将围绕群众需求、目标任务、项目运行、改革创新、督查考评“五个方面”,紧盯目标不动摇、不折腾,保持工作连续性和政策稳定性,着力抓好农村“五治”这项民生、民心、作风工程,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持续推动贵阳贵安农村高质量发展。
来源 贵阳市农业农村局
编辑 罗昌
二审 谭仕伦
三审 胡丽华
标签: